「Take Me Out!」朗朗上口的歌詞和俐落抓耳的吉他 riff,蘇格蘭搖滾樂團 Franz Ferdinand 以〈Take Me Out〉一曲在樂壇中竄起,並在2004年以首張同名專輯《Franz Ferdinand》確立了自身的風格,展現出自信但不失優雅的搖滾姿態,並與當時如 Arctic Monkeys(北極潑猴)、The Stroke 等新興樂團一同推動了「後龐克復興」的浪潮。歷經三次的團員變動,僅剩兩位原始成員的「Franz 3.0」,終於在2025年推出睽違七年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The Human Fear》。
※ 後龐克復興(Post-punk revival)是在2000年代初期興起的獨立搖滾運動,靈感來自早期的 Post-Punk、New Wave 與 Garage Rock 的聲音與美學。此浪潮強調「搖滾的真實性」,被視為對 MTV 主導、商業化的 Nu metal、Hip-hop,以及 Post-Britpop 樂風的反動。
💥 延伸閱讀:Noel Gallagher 家也掛一張,全世界都在問的 Arctic Monkeys 封面抽菸男是誰?
💥 延伸閱讀:The Strokes 與 Arctic Monkeys 主唱惺惺相惜,Julian Casablancas:我一直想加入北極潑猴
「如果你要創作音樂,那就沒必要逃避或為自己的身分感到羞愧。」主唱 Alex Kapranos 在去年底接受《NME》專訪時,向樂迷們預告 Franz Ferdinand 將以狀態最好、最強烈的姿態強勢回歸。《The Human Fear》是現任鼓手 Audrey Tait 與吉他手 Dino Bardot 首次參與的錄音室專輯,於2017年加入的鍵盤手兼吉他手 Julian Corrie,也在這張專輯中更深入地與 Alex Kapranos 及創團貝斯手 Bob Hardy 合作。整張專輯的11首歌皆由已故的法國製作人 Philippe Zdar 操刀。
延伸閱讀:文藝片最愛的蘇格蘭傳奇樂團 Belle & Sebastian,睽違七年攜新專輯回歸
▲ Philippe Zdar 為法國音樂製作人,電子雙人組 Cassius 成員之一,曾與 Kanye West、Phoenix、Two Door Cinema Club 等多位藝人合作,於2019年因意外去世,享年52歲。
比起過往充滿獨立氣息的「搖滾舞曲」,獨立媒體《The Pitt News》 認為 《The Human Fear》融入了一些電子元素、古怪、奇幻的風格。或許對於一些聽眾來說,少了當年的後龐克般放蕩不羈的聽感,不過根據《BEATS PER MINUTE》的報導,《The Human Fear》中前所未有地展現了主唱 Alex Kapranos 對愛情、人生,以及「身而為人」的焦慮,可以說是樂團第一張擁有完整主題概念的作品。「恐懼提醒你還活著。我想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恐懼所帶來的刺激感上癮。我們如何回應它,決定了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Alex Kapranos 是這樣說的。
然而在這個充滿不確定與恐懼的時代,我們要在哪裡找到信心?Alex Kapranos 在新專輯的〈The Birds〉提出疑問:「Is that what we want? / To be with others who know/Who understand who we are and what we’ve done?」(這是我們想要的嗎?與那些懂我們、知道我們做過什麼的人在一起?)而這張專輯,或許就是對此的解答。
主打歌〈Audacious〉中寫道:「There’s no one to save us/So just carry on(沒有人來拯救我們,所以只能繼續前行)」歌詞雖然相當絕望,但仍然以跳動的 Garage Rock 搖滾感與華麗的合唱給予聽眾滿滿的能量。外媒《BEATS PER MINUTE》樂評表示,過往的 Franz Ferdinand 歌曲會在中追求短暫衝動的浪漫,然而在新專輯中,可以聽到更多宿命般的情感,例如〈Tell Me I Should Stay〉中的歌詞「kiss me while I’m still here(趁我還在這裡時吻我)」。
專輯發行後,Franz Ferdinand 出道23年的最新作品《The Human Fear》引發了樂迷的兩極反應。《The Pitt News》指出,這張專輯展現了樂團正在重新定義自身的音樂方向,朝著更電子化、奇幻且實驗性的風格邁進。事實上,Franz Ferdinand 的音樂風格轉變早在2018年的專輯《Always Ascending》中已有跡可循。然而,對於期待重現《Take Me Out》時期那種蘇格蘭後龐克魅力的聽眾而言,《The Human Fear》可能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期待。
文字整理:Pita Chiou/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BEATS PER MINUTE、NME、The Pitt News、FLOOD、Wikipedia-1、Wikipedia-2、TI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