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灰缸還是音色神器?關於 Fender 琴上護蓋的一些討論(下)

0
1835

在上篇中大略介紹了 Fender 琴上護蓋,以及一些認真推測其存在理由的推論。這次就從不認真到廢的各種理由開始吧。

延伸閱讀:煙灰缸還是音色神器?關於 Fender 琴上護蓋的一些討論(上)

對於護蓋存在的理由,好像有道理,但是完全是倒果為因的推論:

5. 最早 Fender 自己的預設,是以 pick 或大拇指撥奏來演奏電貝斯。在加上護蓋的電貝斯上,能夠撥到弦而不被護蓋遮住的區域只剩下指板後到前蓋前,以及前後蓋之間兩個位置;而在這兩個位置演奏時,右手剛好可以放在護蓋上,以其作為支撐來輕鬆演奏。這樣的推論實在是以最後的呈現去設想原因:是先有護蓋,演奏位置才不得不變成這樣,而不是因為要在那兩個特定位置演奏,所以把其他部分遮起來。


▲ 斑鳩演奏家與歌手 Nappy Lamare 曾在 1950 年代末期因為弄傷手指,改彈了幾年的電貝斯。當時以大拇指為演奏主體的預設演奏法剛好讓他可以養傷,還能繼續做音樂。
(圖片來源:https://www.discogs.com/artist/357511-Nappy-Lamare

6. 在 Precision 與 Jazz Bass 上,後蓋有個相當重要的功能是作為讓延音稍微變短一點的悶音機制。在後蓋內,下弦枕前一點點的相對位置上貼上一條厚泡棉,便能有效的讓電貝斯的延音長度縮短。裝設悶音泡棉的目的,據 Fender 共同創辦人 George Fullerton 的說法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延音與泛音,倒不是為了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為了模仿低音提琴的音色而施行的措施。在 1960-63 年間的 Fender Jazz Bass 上,裝設了位於琴橋之前,可以個別調整每條弦悶音程度的新機制。類似的設計也在之後 Leo Fender 成立的 MusicMan 的 Sting Ray 電貝斯的琴橋上出現。如果先出現的後蓋的裝設目的是要提供悶音機制的話,那麼另外設立複雜的悶音機制來增加製作成本的行徑,實在大可不必。裝設護蓋的理由絕不為此。


▲ 1963 Precision Bass 的後蓋背面,已貼上極寬而厚的悶音用泡棉。悶音泡棉的厚度、寬度與位置幾乎每隻琴上都不一樣,悶音效果當然也各不相同。
(圖片來源:https://www.talkbass.com/threads/original-muting-foam-on-1963-precision-revealed.1196962/


▲ 早期 Fender Jazz 上複雜的悶音機制,棉墊前方的螺絲可控制整個機制的上升範圍,及棉墊與弦的緊合程度。(圖片來源:https://www.talkbass.com/threads/history-of-dampers-on-fender-basses.1442176/

你會不會想太多的荒謬原因:

7. 買吉他兼送快拆好用煙灰缸。在 1960 年代末期,每個樂手幾乎都把琴上的後蓋拆下來裝煙灰(或是燃燒各種草本或化學產品),Ashtray cover 之名不脛而走且沿用至今,甚至有人用來開瓶啤酒。但幾乎沒有人會拆 Rickenbacker 4000 系列那個難拆的要命的護蓋來當煙灰缸,這只能怪罪 Fender 設計的太過容易拆卸。

8. P-Bass Cowbell:特別在 Precision Bass 上,如果直接以手指敲擊前蓋,可以發出類似牛鈴一般乓乓乓的聲音。據傳 Will Lee 在 1970 年代的演出中,非常喜歡以這種方式算拍子,用鼓棒敲更有奇效。

在沒有官方的正式說法下,就算再合理的推論也只能說是推測而不會是事實。不論裝設護蓋的真正理由目的為何,能確定的是:在目前的音樂演出環境下,護蓋沒有任何聲音上的保護作用,也不影響音色。除了美學或視覺上的喜好外,特別是前蓋的存在理由,已轉化為某些樂手演奏姿勢的輔具。

已故 Motown 唱片的當家貝斯手,對於電貝斯演奏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 James Jamerson 的著名右手演奏姿勢,便是將右手中指、無名指與小指放在 Precision Bass 的前蓋上,以食指在前蓋與指板末端之間,極靠近前蓋的位置來回撥弦。這是公認 P-Bass 最好聽的 sweet spot 位置,溫暖飽滿但仍具有足夠的顆粒感。在沒有前蓋作為位置判斷依據的話,要找到這個位置會變得相對困難許多。


▲ 全盛期的 James Jamerson,請注意其極度不同於當初 Fender 預想的右手演奏機制:大拇指放在比撥動的弦低一條弦的位置,食指之外的其他手指放在前蓋上作為支撐;此時來回撥動的食指所處的位置正好是 Precision Bass 的 sweet spot。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Jamerson

Slap 技巧的聖經 Marcus Miller 自稱對於電貝斯演奏的興趣,來自於童年時在電視上看到小弟 Michael Jackson 擔任主唱的 Jackson 5 家族樂團演出。他的偶像—貝斯手 Jermaine Jackson 總是拿著有護蓋的 1970 年代初期 Jazz Bass,所以當 Miller 終於獲得自己的 Jazz Bass 時,他當然得要用跟偶像一樣的設定來練習。這讓 Miller 發展出他獨特的 slap 技巧:大拇指以幾乎水平的方式擊弦,右手轉動軸點位於前蓋之上,勾弦時往琴身之外勾出。


▲ Marcus Miller 的 slap 動作,準備勾弦前一瞬的特寫。儘管圖中演奏的並不是自己的琴,前蓋也移除,但可見到 Miller 仍然習慣性地將他的右手平置於前蓋的位置,大拇指水平擊弦。
(作者本人攝影)

Marcus Miller 的奏法在沒有前蓋的狀況下很難模仿,Will Lee 也採用類似的方式 slap。沒有前蓋沒辦法像 Miler 或 Lee 一樣擊弦,但裝上傳統大小的前蓋又佔住太大空間,有些現代習慣的撥弦位置會被遮住。基於以上理由,日本的 Atelier Z 與 ESP 都推出了縮小佔用空間,或是將形狀微調的前蓋產品,希望能兼顧演奏姿勢與音色上的需求。


▲ 日本 Atelier Z 自行研製的 ZPF-3500 前蓋,只有 Fender Jazz Bass 前蓋的一半寬度,讓撥弦手有更多演奏空間。(圖片來源:https://www.atelierz.co.jp/originalparts.html


▲ 日本 ESP 研製的 ESP Pickup Fence(日本普遍以 fence 稱呼一般習稱的 pickup cover),針對 slap 技巧的擊弦與勾弦的需求設計成弧形,並有橡膠襯墊可微調高度與傾斜角。
(圖片來源:https://espguitars.co.jp/parts/358/

有趣的是,幾乎沒有任何廠商推出現代或改良後的後蓋產品。大概在 1970 年代末期 Badass 琴橋出現,可以大幅改善音色,但原有後蓋因尺寸不合裝不上去之後,後蓋就幾乎在市場上消失了,只剩下復古或是純粹視覺上的喜好。後蓋下可以隱藏的悶音機制也有非常多的代用品與替代方案,從在琴橋前方塞上一大塊泡棉到非常複雜的推桿式產品都有。


▲ 在 James Jamerson 離開 Motown 錄音室之後繼任的 Bob Babbit 右手與琴的特寫,可以看到在琴橋前有一大塊作為悶音用的泡棉,這也是許多貝斯手要製造類似聲響時使用的快速解決法。
(圖片來源:https://www.talkbass.com/threads/history-of-dampers-on-fender-basses.1442176/


▲ Bass-Mute 曾經推出過原理與最早 Jazz Bass 上的悶音機制類似的複雜產品,可靠旋轉低音弦側的把手即時控制要不要使用悶音機制。
(圖片來源:https://www.bassdirect.co.uk/bass_guitar_specialists/The_BAss_Mute.html


▲ Nordstrand 的 nordymute 使用了相對簡易的可拆卸式悶音機制,但必須根據弦間距選擇正確的型號。類似的產品還有 GruvGear 的 Fump 與 Grossman 的 The Mute。
(圖片來源:https://www.bassdirect.co.uk/bass_guitar_specialists/The_BAss_Mute.html

當您再次拿起心愛的 Fender 貝斯時,可以想想是不是該裝個護蓋來試試,還是該把護蓋拆了?個人的看法是護蓋的安裝與否已經只剩下美學選擇的問題,除非是完全模仿 Marcus Miller 的演奏手法時,才會有演奏上的實用意義。當然秉持著各種理由支持裝或拆都沒有問題,但請想出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再行動。

撰文:江力平(江大)
圖片來源:已標註於各圖

樂手巢雜誌Vol.13 獨家專訪 Slash,1月12日發行: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3/

電貝斯手必備知識:Direct Box / DI 使用經驗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