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萊美提名歌手 Stephen Bishop 將退稿信裱框收藏:「還好我堅持住了!」

0
2480

2024年1月15日,曾於1970與1980年代獲得相當程度成功的美國加州出身之演員、創作歌手及吉他高手 Stephen Bishop(1951-),在臉書專頁上刊登了一封1969年時收到的信件,並附上一小篇說明。儘管內容與器材部分並沒有什麼直接相關,但這篇發文讓我非常在意,實在不希望這個小故事就這樣被埋沒,在此提出與大家分享。


▲ Stephen Bishop。(資料來源:stephenbishop.com

跟許多成長於1960年代的音樂家們一樣,Stephen Bishop 在觀賞了1964年2月 The Beatles 於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的演出後,開始學習演奏樂器與組團。在不太成功的樂團解散後,他開始尋找能發行個人專輯的機會,而這一找就是6年。1969年8月時,他收到了一封來自 The Beatles 在1968年成立的 Apple 唱片公司的退稿信。衡諸這家唱片公司簽約藝人的多樣性,特別是曲風接近,都是以民謠為基底,涉足流行與成人搖滾的大明星 James Taylor,正是在這家公司開始其細水長流的演唱事業;收到來自 Apple 的退稿信應該是更令人痛心的:

親愛的 Bishop 先生:

謝謝您提供讓我們商議的樂曲素材。
很不巧地,我們發現您所提供的創作曲目,與我們目前的樂曲總目內容並不相符。儘管如此,我能向您保證:我們對這些樂曲的關注與思量絕對不下於您創作時所付出的心力。我們也深知您能理解:我們之所以拒用這些樂曲,絕非意味您的創作中有何不足之處。
隨函附上您退回的作品,在此再次感謝您的投稿。

僅代表 Apple Publishing & Records 誠摯祝福,
Dee Meehan


▲ 由 Dee Meehan 署名,Apple 唱片公司寄給 Stephen Bishop 的退稿信;註明日期是1969年8月1日。這封信後來被 Bishop 裱框起來以為警惕。(資料來源:Stephen Bishop Facebook

貼出這封信的原件之外,Stephen Bishop 在貼文中表達了他對於「退稿」與「被拒絕」的態度:

我覺得退稿是成為詞曲創作者的歷程中不可或缺的;我花了六年才獲致重大進展。以前我會把這些信件貼在當時在 Hollywood 的斗室牆上,而收到的退稿信數量之多,絕對可以貼完整個房間還有剩。1975年初,我差點就要放棄夢想,但還好堅持住了。永不放棄,你永遠不會知道人生的下個轉彎會發生什麼。當你真的功成名就時,最好確定一下那些退件信是不是都還留著。

在這段困頓歲月中,他自稱丟出的作品與試聽帶被「每個業界裡的製作人跟公司」退稿過;而其因應之道是:繼續拼命地寫歌,並靠著在出版社每個星期50美元的打工薪水過活。直到知名的民謠二重奏 Simon & Garfunkel 中的 Art Garfunkel 從友人手中拿到 Bishop 的試聽帶,並選用其中兩首歌曲收錄於1975年發行的個人專輯後——這正是 Bishop 所謂的「重大進展」——,他才獲得了渴望已久的個人專輯合約。


▲ 1976年發行的《Careless》,是 Stephen Bishop 的首張個人專輯。單曲〈On and On〉有爬到 Billboard 雜誌的流行單曲榜第11名,是迄今名次最高的單曲。

讀到這篇發文的網友回應也相當有趣:吃瓜群眾幾乎一面倒的稱讚這封拒絕信的寫作既誠實又不傷人,比起現在的發行公司要不石沉大海,要不就是以尖酸刻薄的短句回應,這種舊時代的回應得體,也不至於引發日後在狹隘的音樂圈中,最可能發生的狹怨報復或是秋後算賬等情事。更甚者,當初在這封退稿信上署名的 Dee Meehan 女士也讀到了這篇發文,誠摯地向 Bishop 公開道歉,並表示時至今日仍感愧疚。Stephen Bishop 的回應也很大器:

沒關係的,非常感謝你的道歉。這次退稿讓我更確定了一定要以詞曲創作者身分獲致成功的決心。我還把這封信裱框起來,來提醒我自己已經前進了多遠。謝謝妳!

Bishop 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流行音樂從業人員」,作品與音樂風格跟 Carole King、James Taylor 等前輩大致相同,倚靠的是深思熟慮打造出來的雋永旋律,與看盡人生百態磨練出的深刻話語;還真得要花上這麼多時間琢磨,作品才能被他人認同;也難怪1978年的《Rolling Stone》雜誌專訪中,作者 Cameron Crowe ——後來《單身貴族》(Singles, 1992)與《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等電影的名導演——會稱其為「成人主流音樂」(Middle of the Road / Adult Contemporary)之王。


▲ 由影帝 Dustin Hoffman(達斯汀霍夫曼)女裝打扮主演的名作《窈窕淑男》(Tootsie, 1982),獲得了九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其中包括了由 Stephen Bishop 演唱的抒情曲〈It Might Be You〉,也獲得最佳電影主題曲提名。這首曲子並不是由 Bishop 作曲,而是由整部電影的總配樂,後來成立了爵士融合音樂重要廠牌 GRP 的 Dave Grusin 所寫。


▲ Stephen Bishop 在音樂圈人緣相當不錯:音樂劇電影《白夜》(White Nights, 1985)的主題曲〈Separate Lives〉是另一首他的創作,原先收錄於1985年發行的專輯《Sleeping with Girls》之中;電影主題曲版本則由好友,Genesis 的 Phil Collins 與女歌手 Marilyn Martin 合唱。這個版本不但讓 Bishop 獲得另一項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也曾榮登 Billboard 單曲榜冠軍。

他彈吉他、幫自己也幫別人寫歌;自己唱歌也幫別人合聲與製作,能力好到能被唱片公司簽約發行專輯,卻從未有過任何一首排行榜冠軍單曲或專輯;曾在超級經典的電影中演唱主題曲,但那首曲子是總配樂寫的。他曾有兩次葛萊美獎與兩次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紀錄,但他從未真正名利雙收。這不正是你我的寫照?在一個行業裡面努力的學習與實踐自己的專業,好像就要有所成就,但又覺得自己只是產業裡一根馬上要壞了了的螺絲釘;吃不飽也餓不死,每天覺得自己應該要能擁有些更高檔的器材,但是想到即將見底的帳戶又買不下去。

他讓自己能夠撐下去的作法只有一個:莫忘初衷。既然立定志向要當個成功的詞曲創作者,那先定義在詞曲創作者中,所謂的成功是什麼。如果確認能夠發行全部都是自創曲的個人專輯是某個階段的成功的話,那就義無反顧的活下去、寫下去,將所有的失敗當做過程中的養分,努力到能達成這個目標後,再往下個目標前進。只要確認這條路是自己認同的,那麼其他的起起落落都不再重要,都是走在這條路上必然的景緻。

撰文:江大

🪄典藏 Green Day 封面:樂手巢雜誌 Vol.19「當搖滾成為救贖!」
https://lihi.cc/bajYp 

約翰藍儂信件真跡拍賣!滿滿3頁向保羅麥卡尼理論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