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1975年的Talking Heads樂團,團員們皆來自藝術學院,以龐克、藝術搖滾、放克與世界音樂元素,加上前衛豐富的視覺演出來表達自己,引領了美國新浪潮音樂。作為樂團的靈魂人物,David Byrne個人發展廣泛,將跨越多重領域的才華相互結合,自80年代延續至今,也在疫情封城期間透過圖紙與世界聯繫。
David Byrne過去從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轉學後,於1971年在馬里蘭藝術學院(MICA)短暫就讀,學習攝影、表演和影像製作,而後回到羅德島設計學院便開始組建樂團、創作音樂。擁有獨特而寬廣的嗓音,David Byrne還不斷探索表演與創作的邊界,於是Talking Heads的音樂及演出具強烈劇場元素、新穎的視覺,成為當年代的代表性樂團。而後,David Byrne也創立音樂唱片公司Luaka Bop,發行大量的個人專輯;同時還有書籍作品,包括2012年出版的《How Music Works》融合了音樂理論和自傳,引起熱烈討論。
擁有歌手、詞曲作家、音樂家、製作人、藝術家、作家、演員以及電影製片人的多重身份,也可想像David Byrne多彩豐富的創作生涯。他能吸收並融合世界的一切,大方地跨界與實驗,自大學時代開始便從事攝影、素描、裝置藝術、表演和設計的工作。Talking Heads樂團解散後,David Byrne在1990年代也持續出版作品,受邀到許多重要的藝術館進行展出。就像他們前衛又豐富的音樂,David Byrne在視覺創作上也能將普通的元素提升再轉化為標誌經典,突破並挑戰了大家對藝術的既定概念。
David Byrne將視覺創作形容為「想像領域的思維導圖」,除了繪畫之外,他會利用歌曲歌詞、人名、節目標題等文字,融合拼貼與手繪,讓想表達的思想與視覺更富層次,藉此建立起人事物的關係。至今有許多作品都被藝術中心收藏和展示,包括丹佛美術館、北卡羅來納州的東南當代藝術中心,以及紐約市的Pace / MacGill Gallery都有David Byrne以獨特思維創作的痕跡。
裝置藝術方面,David Byrne融合多感官體驗,將聽覺轉換成視覺線索。如在斯德哥爾摩、倫敦、紐約展出的《Playing the Building》系列計畫,David Byrne將當地的藝術場所變成巨型樂器,透過風琴演奏時牽動空間裡的基礎設施,進而產生共振、震動、搖晃而發出屬於建築物的聲響。
另外還有2010年他在日本東京的VACANT畫廊展出的《Guitar Pedals》將96個吉他效果器連接在一起形成壯觀畫面。2011年大型裝置藝術《Tight Spot》則是將雕塑和音頻組件結合於大型充氣地球儀中的戶外裝置藝術,傳達「人類正在擠壓他們的星球」的訊息。2016年,David Byrne和Mala Goankar合作舉辦展覽《The Institute Presents: Neurosociety》,製作了四個實驗性裝置,讓觀眾能在其中進行交互式神經系統的測試。
▲《Guitar Pedals》。
▲《Tight Spot》。
2020年的疫情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不少人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各種嗜好,而紐約陷入封城,David Byrne在曼哈頓住處回歸視覺藝術領域的根源,創作了上百幅手繪水墨插畫,也製作了《David Byrne:dingbats》系列手繪插圖,從異乎尋常的生活場景,到超現實的形象畫面,以簡單的線條呈現疫情期間所帶來的孤獨、無聊和焦慮等困擾的心境與現象,表達出對於建立聯繫的渴望,也巧妙勾勒出諷刺與真實之間的界限。
David Byrne說,雖然疫情期間免不了封閉的感受,但反而擁有另一種私密的自由,而繪畫也成為一種富有幽默感的表達方式,可以將過去含在嘴裡說不出口的字句,以巧妙的方式讓人看見。
David Byrne的人生軌跡從一名藝術系學生開始,轉彎進入音樂產業,將自己的才華與豐富想法相融合,作品著重於物理外觀與情感內部之間的關係,可以感覺到這些創作與你我更緊密的聯繫。將藝術帶入新的高度,讓音樂更具表演性,視覺上豐富也具有吸引力,在David Byrne的眼中,這一切盡是來自腦海中最直接的表達。
文字整理:Anita/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ARTnews、PACE、David Byrne、lost art、Artspace、Outsider art、Pace / MacGill Gallery
樂手巢雜誌Vol.10 創作新秀獎特輯 一月正式出刊:https://mag.yso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