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下的天真,在殘喘中炙熱燃燒:踏進 Kurt Cobain 的《沉重天堂》

0
6070

1994年4月5日,Nirvana 主唱 Kurt Cobain 選擇在槍響下結束他短暫、才華洋溢的生命。他生前與樂團僅發行《Bleach 》、《Nevermind》、《In Utero》三張專輯,成為 Grunge 音樂的經典代表,在行為和話語中所表達的思想,也引起世代青年的共鳴,帶來可觀的效應。生於那年代的人,有幸在 Nirvana 活躍的時日,體驗文化渲染的當下,但那是沒有社交網路的時代,能留下的紀錄有限,對於以往時代產物的探索,變成令人著迷的事,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樂迷,持續用音樂感受 Kurt Cobain 充滿憤怒的聲音,也透過報導和轉述,想像令他憂鬱的糾結與細膩。

《沉重天堂:寇特・科本傳》的作者 Charles R. Cross 是資深音樂記者、樂評專家,他也來自西雅圖,親身經歷當時 Grunge 音樂的狂熱高峰。本就以做 Nirvana 報導聞名的他,為本書進行超過400次採訪,花上四年考究關於 Kurt Cobain 的種種資訊。從 Kurt Cobain 童年破碎積累,能看見他陰晴不定中的敏感纖細,而在樂團起步到成名期間,人際關係、成癮問題等一次次瘋狂事件中,刻畫他表象下如孩子般的純真與渴望。

Kurt Cobain 創造他獨有的音樂和演出,也喜歡用文字與畫作紀錄自己的內心,他留下的畫作手稿大多沒有標題,卻可窺得其中暗示的心情。書中提及他生前最後一次進康復中心接受戒毒治療的期間,做了一系列以畫畫描述心情的測驗,其中被要求畫出「決心」時,他畫了一隻踩著注射器的腳;描述「投降」時,他畫了個散發光亮的人……。好似 Kurt Cobain 在藝術中訴說著成癮的掙扎、對生存的糾結與不安,也為最後時光深陷困境的心態下了註解。

就像一部紀錄片,我們對搖滾巨星的激烈狂暴習以為常,鉅細靡遺的描述引人入勝,有時還不免令人驚駭,但盡可能將每個目光所感受到的 Kurt Cobain,毫不保留地搜集整理成冊,或許也能把他活過的那27個年頭與在那之後的世界說得詳盡。而長久以來的謠言、陰謀論,抑或被誇張的神話,可以在字裡行間找到矛盾,成為最接近坦誠的說明。唯有描述 Kurt Cobain 自殺的那一天,是以案發現場的證據模擬拼湊出他的行為和想法,好像能隨著 Kurt Cobain 的呼吸停下,感受他已超脫凡塵,帶給身旁親友的撕心裂肺。

即使音樂的藝術形式隨時代變換,但時至今日,Kurt Cobain 所創造的一切從未消逝,仍不時觸動反叛的內心引起躁動。「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激情燃燒。」(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他遺言中的這句話令遺孀 Courtney Love 失控潰堤,令大家心碎地難以忘懷,但也道出 Kurt Cobain 背著揮之不去的陰影,踏出比天堂要沉重的足跡,而我們能在書中探訪他離開前的苟延殘喘,是灰暗卻反常的平靜,也試著爬梳那顆願激情燃燒、熾熱卻糾結無助的心。

撰文:鄭佩欣 Anita
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大石國際文化

本文收錄於樂手巢雜誌Vol.14。了解更多新刊內容: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4/

槍響下結束的搖滾傳奇:《沉重天堂》重現 Kurt Cobain 過世前的灰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