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電影配樂導論:配樂置入的方式以及工作流程(下)

0
7494

上篇講座筆記中,Michael J. Di Stasio 說明配樂的起源及功能,接著他分享將音樂置入影片的常見方法。

劇情配樂 (Dramatic Score):直接與畫面呼應的配樂

Michael 以配樂家 John Barry 為《與狼共舞》做的這段配樂為例說明 Dramatic Score 的功能:


背景音樂(Underscore)

顧名思義就是搭在演員對白以及音效之下的音樂背景。

比方說電影《阿甘正傳》裡,在演員對白間,配樂家 Alan Silverstri 撰寫了許多背景音樂,巧妙輕微的提升對白之間的情感跟張力。 Michael 也提到,同樣是延續與摯愛告別的場景,在人已逝的悼念場景反而是沒有音樂的,只有風聲跟樹葉等環境聲響,讓悼念的情感更誠摯私密。

▼如果還沒看過「阿甘正傳」以下影片有劇透雷噢!


現場場景音樂 (Visual Source)

如果電影場景的元素本身就含有音樂,比方說演員一邊開車一邊聽電台廣播,或是在餐廳裡用餐,有現場樂團在演奏等;或是演員本身在彈奏樂器,這都屬於現場音樂的一種。

▼Michael 以電影《鋼琴師》的著名場景為例說明何謂現場音樂。

從現場音樂發展成場景/劇情(Scored Source)

▼電影《空中監獄》裡,Lynyrd Skynyrd 樂團的名曲 “Sweet Home Alabama” 響起,發展成故事的一部份 ,演員 Steve Buscemi 幽幽地吐出幾句話:「怎麼解釋『諷刺』這個字?一群白癡隨 “Sweet Home Alabama”在飛機上起舞,寫出這首歌的樂團就是一起墜機死的。」

主題配樂(Theme)

在電影開頭或結尾時下的主題音樂,或是重複出現的主題音樂 (Leitmotif)。

▼像是配樂家 John Williams為《星際大戰》黑武士譜寫的 “The Imperial March” ,就是著名的 Letimotif 例子。


現有歌曲作為配樂 (Song Score):以既存歌曲,像是流行音樂、復古歌曲或是經典歌曲作為配樂。

比方說前文提到的 Lynyrd Skynyrd 樂團的 “Sweet Home Alabama”,以及《再見鍾情》裡芝加哥合唱團(Chicago)的 “If you leave me now” 都是以現有歌曲作為配樂的例子。

▼電影《Wayne’s World》使用 Queen 的名曲 “Bohemian Rhapsody”也是 Song score, Visual Source, Sourced Score 的好例子。

Composer’s Process 配樂的工作方式

Michael 指出,通常在影片剪輯時,導演為了說明自己想要的效果跟氣氛,會搭配上參考音樂,參考音樂也被稱為 Temp Track。當導演、音樂總監、製片、剪輯師、配樂等一起坐下來看片時,這個稱之為 Spotting Session 的會議,會針對哪些場景需要擺放哪種音樂做 cue 點跟想法的溝通討論;接著配樂師就會開始著手配樂並來回溝通討論。

日久生情的 Temp Love

近年來,很多配樂師會碰到與參考音樂(Temp Music)衝突的窘境, “Temp Love” 意指原本拿來暫代的 Temp 音樂暫代太久,漸漸地深植在剪輯師跟導演的心中,有時候會開始產生一種其他音樂都不適合的感受;但這種現象並不是近年才有的,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 Stanley Kubrick 在 1968 年的作品《2001太空漫遊》,他找來合作過數次的知名配樂家 Alex North 為電影配樂(電影《慾望街車》、以及因《第六感生死戀》而聲名大噪的歌曲 “Unchained Melody” 都是 North 的作品。)

但是直到 North 在電影首映現場, 才震驚的發現自己的配樂完完全全被屏棄了…最後上映的電影配樂,用的全是當初的 Temp Tracks。North 事後回憶起那段經驗說:「我還能說什麼呢?那真的是個非常挫折的經驗。」直到 Alex North 過世後兩年,另外一位配樂家 Jerry Goldsmith 才把當初 Alex North 被打回票的配樂錄製成專輯《 2001: A Space Odyssey (score) 》,塵封了 25 年的音樂作品才重現於世。

當電影畫面、演員對白、聲音設計跟配樂都很強的時候,究竟怎麼安排誰先誰後?

▼Michael 以《阿波羅13》舉例,火箭要發射的場景,音效、對白、畫面、故事、配樂都足以獨當一面,需要各方透過溝通解決創意上的衝突,才能達到最好的平衡,讓電影深植人心。


文字:Hyphen

圖片來源:Huffington Post

嗨!電影配樂導論:配樂的起源及功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