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踩踏,安全第一!讓你聽團玩得更開心的「衝撞安全指南」

0
26588

現在台灣音樂祭人潮眾多,大家時常開圈衝撞、衝浪,已然成為現場演出的一部分。而近期發生的梨泰院踩踏事件,讓怎麼在看表演時「安全衝撞」更為重要。今天就來從「衝撞」的由來,講到為什麼看到有人跌倒在地要圍成一圈、盤點那些衝撞時的安全祕訣,讓你以後參加音樂祭時,當一個更專業、懂得保護自己的「衝撞人」!

▲ 2022 台南浪人祭演出現場。

「衝撞」怎麼來的?

衝撞(Moshing)文化最早起源於80年代美國的地下硬核搖滾場景,金屬和龐克結合的曲風、情緒化的表演現場,為平時充滿壓力的樂迷們提供了紓壓管道。歌曲達到高潮時,人們會隨舞台上狂熱的演出在台下互相推擠、碰撞甚至毆打彼此;不僅能做出平常不能做的事,還藉此告訴台上樂團自己有多「嗨」

▲ 最早有關衝撞的正式紀錄是1981年,Bad Brains 和 Scream 等硬核搖滾先驅開始在表演中鼓勵台下人群「mash(撞碎、搗碎)」,但因 Bad Brains 主唱 H.R. 的牙買加口音,誤打誤撞讓眾人聽成「Mosh」,導致一個獨特的新名詞「Moshing」(衝撞)誕生。

隨著90年代 Megadeth、Anthrax 和 Slayer 等鞭擊金屬樂團興起,快速的節奏、充滿死亡與破壞的歌詞,使衝撞文化更加蓬勃。Anthrax 甚至寫了一首名為〈Caught In A Mosh〉的歌,讓衝撞變得更加國際化。同時,西雅圖的油漬搖滾浪潮也正在改變現場演出模式, Kurt Cobain 經常表演到一半從舞台跳下,與觀眾碰撞、繼續彈奏,成為樂團與觀眾互動的新方式。Nirvana 的崛起,間接將衝撞的次文化帶向主流,聽團仔們看團再也不像以前一樣「乖」了

有哪些衝撞類型?

衝撞沒有固定形式,可以獨自一人、也可能十幾個人多至幾千人。在衝撞將出現的時候,人群會視參與意願分成兩派:不想參加的人退至一旁,想參加的觀眾則往舞台前方中央集中,形成「衝撞區」(Mosh Pit)。通常衝撞以推擠為主,但也有較兇狠、會在池中揮拳的「猛撞」(Slam Pit);還有如同洗衣機漩渦般的「繞圈衝撞」(Circle Pit)」;90年代,鞭金粉絲們則發明了將觀眾分成兩邊,再快速衝向對方的「死牆」(Wall Of Death)。


▲ 台灣經常出現的 Circle Pit 溫和版:大家會繞圈,與圈外的人互相擊掌,這時請不吝伸出你的手。

要去定義「衝撞」是非常難的,經過多年發展,衝撞也產生了許多「分支」,不再像字面上單指肉體的激烈碰撞;甚至廣義來說,只要是台下群眾對舞台表演者的積極反應,都可以算是衝撞文化的一種。最有名的就是「人群衝浪」(Crowd Surfing)— 人們會被高高舉起,像衝浪般在人群上漂浮。

延伸閱讀:老人聽團「衝浪」引全場歡呼,The Killers 上前關心擁抱


▲ 1981 年德州歌手  Joe “King” Carrasco 在歌曲〈Party Weekend〉MV 中,放上自己跳入人群裡衝浪的畫面,被公認是「衝浪先驅」。

悲劇促成的「開圈潛規則」

儘管衝撞極少造成重大事故,但仍不免發生過意外。1996年,搖滾樂團 The Smashing Pumpkins 演唱會上,一名女粉絲在衝撞完後突發心臟病離世,成為史上第一個因衝撞死亡的案例。最著名的致命現場,出現在2000年油漬經典 Pearl Jam 的丹麥演唱會,超過5萬人為了前往衝撞區互相推擠,過程中多人跌倒慘遭踩踏,人群散去後,地上赫然驚現8具屍體。

雖然他們的死因都並非衝撞直接導致,但仍讓大眾為衝撞的安全性打上問號。也因為這些悲劇,令衝撞文化更加進步、完善,現在許多人在衝撞時仍會保持理性,看到有人跌倒,都會自發圍成一圈,保護地上的人不受踩踏,盡速將人扶起,形成另類、溫馨的一面。


▲ 混亂的衝撞圈中,大家一起將人扶起的畫面。(0:56 起)

給聽團仔的衝撞安全指南

  • 行前準備

如果你出門看表演,已經打算今天要玩衝撞,那在出門前就要開始準備了。記得穿被弄髒也不會心疼的衣褲,衝撞圈裡塵土飛揚,鞋子也會被踩爆,勸你別穿戴太貴的服飾。衣褲上容易被勾住的口袋、裝飾不能太多;戴眼鏡的人盡量換成隱形眼鏡,項鍊、手錶、戒指、耳環等飾品、尖銳物品也得收好;別背後背包,有背包的話改成往前背、抱在懷裡,比較不會尻到人。繫好鞋帶、抓好毛巾、隨時注意手機等易壞物品,你才能安全進到圈裡。

  • 觀察別人

以下綜合國外安全培訓公司 Safe and Trained 與編輯自身經驗,給予大家衝撞的安全建議。衝撞時最大的重點是「觀察別人」。衝撞類型會隨曲風不一,很多時候不需要表演者控制,台下就會自發開始衝撞,所以觀察別人非常重要。容易出現的時機就是那些樂團的知名歌曲、或是歌曲情緒的最高潮。如果你不想撞,又想離得樂團近一點,可以順應人潮,往舞台前方的左右兩側走去,因為在護城河到衝撞區之間,往往會有兩到三排的「安全區」,而左右兩側更不容易被中央衝撞區的人推擠。


▲ 2022年搖滾台中現場,觀眾自發指揮開圈,左下角靠近護城河處便是「安全區」。

  • 安全衝撞

在圈裡衝撞時,保持手肘「向下」,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胸部以上的重要部位,也避免朝外的手肘撞到別人(會超痛)。「死牆」等激烈碰撞發生的時候,也要防止面對面的撞擊,盡量跟別人肩碰肩、背碰背。熟記「觀察別人」的要訣,少看台上、多看周遭、保留一點理性,發現有人倒在地上時,張開手、大喊提醒別人,然後快速把他扶起;或是跟別人一起圍住他,做個保護圈避免地上的人被踩

  • 海上的人

台灣音樂祭上經常會有人玩衝浪,這時請伸出你的雙手支撐別人(不要亂摸!)。通常將人往後排送會比較安全;但在現場經常會變成將人往前送,前面的人容易因為沒看到,導致頭部被踢到受傷。若你正好在前排,記得幫忙把人遞給護城河裡的工作人員,避免他的頭去敲到鐵架。當你發現身旁人太少、撐不起來的時候,要嘛就是在這之前離衝浪的人遠一點、避免被壓;體能足夠的話,就幫助他慢慢降落,防止他跌到地上受傷、被踩

自己想玩衝浪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是呼叫四周好友把你抬起來,下下策則是爬到護城河上(受傷機率大,腳要踩穩),蹲下、往後慢慢倒入人群,保持面部朝上、全身放鬆,口袋裡的手機錢包提早收好、或拿在手裡


▲ 2022年爛泥發芽音樂祭,謝和弦被抬起衝浪的經典畫面。

  • 保護自己

如果在衝撞時你跌倒了,短時間內爬不起來,跟參加任何人潮擁擠的集會一樣,根據台灣急診醫學會近期的宣導,記得要把手腳收起、蜷縮成一塊兒,用手護住頭部。發現撞得太猛,讓你有點 Hold 不住了,視所在位置和參與人數,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向前進,往衝撞區的更中心靠,因為那裡往往更擠,人沒有機會做出大動作,你也能被人群擠著護住;二是順應圈型,繞圈子往外圍移動,可以待在那些動作不大、身材比你高壯的人後面,他們更不容易被撞後退。千萬不要去「反抗」衝撞區、硬是要殺出一條血路之類的,因為這首歌一定會結束,大家會冷靜下來,你也能趁這機會出去休息一下。

衝撞結束後,可以給身邊剛剛一同衝撞的新朋友一個微笑、乾杯、碰拳!發現地上有別人的掉落物,可以舉高大喊物品特徵讓失主來認領,沒撿到的人也可以舉手指向遺失物,幫忙複誦讓失主發現。別忘記適時補充水分、評量身體狀況,太醉就別進圈啦!


▲ 若是平常參加跨年晚會、耶誕城等活動被卡在人群裡,可參考台灣急診醫學會宣導如何在擁擠人潮裡保護自己。

隨著近年台灣聽團風氣日益興盛,衝撞文化也自然被帶了進來。如今許多音樂節上,觀眾們隨著音樂起舞、開圈,成為這時代的經典場景。雖然有些人稱台灣人的衝撞方式太過刻意、乖巧,如同「假高潮」,新老聽眾也經常因對衝撞的看法產生對立,似乎都在為衝撞文化樹立「規則」。但回歸初衷,衝撞本就是觀眾對舞台演出的沉浸反饋,不論是否刻意安排,能聽得開心、玩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 2021年血肉果汁機在大港開唱時的「死牆」。


▲ 2019年覺醒音樂祭護城河裡的照片。當護城河組既吃體力又吃技巧,別忘了感謝辛苦的工作人員!

文字整理:方方土/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papyrusaltpressquorasafeandtrained

樂手巢雜誌Vol.15獨家專訪Suede麂皮合唱團,10月5日重磅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5/

跟時尚無關的音樂次文化?Grunge Look 的起源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