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絃發展史:核心材料發展(一)

0
5505

琴絃決定音高、音色與表現方式,也是所有演奏絃樂器的音樂家們,在演奏樂器時最常接觸到的樂器元件。對琴絃,特別是歷史發展與材料製程有一定的理解,是理解樂器的一部分,也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的愛琴選擇適當的琴絃,能確實安裝並發出想要的音色,是演奏時的一大助力。

琴絃的起始:自然材料

蠶絲絃 Silk Strings

漢文明的八音,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原型樂器的合稱,其中「絲」指的是使用蠶絲製成琴絃的各種古絃樂器。據說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便開始養蠶,且技術被中國壟斷了一千年以上,其他地區的絃樂器當然會使用別種材料。

蠶絲絃由蠶絲絞合而成,之後還要用藥水與魚膠熬煮、曬乾、反覆繃緊與纏繞後才能穩定;當然有其獨特的音色韻味,但音量小、嬌貴難以保養、張力易受溫濕度影響而不耐用等缺點,在有了其他材質穩定價格低廉的替代材料後,使用者自然變少。


▲ 日本知名的絲絃製造商「丸三ハシモト」的宣傳影片,可以見到部分的絲絃製作過程。

至於在其他不養蠶的地區,在西元十六世紀開始,琴絃的製程產生變化之前,所有絃樂器的琴絃都是另外一種自然材料——羊腸製作而成的羊腸絃 Gut Strings。進食時擴張、消化時收縮,羊腸具有極佳的延展性,是製作琴絃最理想的自然材料之一。

羊腸絃 Gut Strings

在英文中有時會用貓腸絃 Catgut Strings 來指涉同一種材料與琴絃,但貓的內臟太小不可能做成絃,請愛貓人士不用擔心。有人認為 Catgut 這個字是 Cattle Gut 的簡稱:牛腸與羊腸都可以拿來製作琴絃。在希臘神話中,旅行與商業之神 Hermes 偷了兄長太陽神 Apollo 剛殺好的牛,用牛的內臟作出了名為 Lyre 的第一隻樂器。Apollo 本來超不爽,但聽到 Hermes 演奏的音樂後就迷上了,還拿他管轄的林中動物來交換這隻琴。

神話歸神話,一隻西元前 1500 年的古埃及魯特琴 Lute,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羊腸絃樂器的考古證據。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歐洲才開始有專業的琴絃製作者;十六世紀末,義大利工匠為了做出能發出更低頻率的絃,開始有以銅線為主的金屬線纏繞工法,將金屬線層層纏繞於羊腸絃上,便能有效加粗絃徑,發出更低的音高。十八世紀時,羅馬是歐洲的琴絃生產中心,之後慢慢轉移到那不勒斯 Naples 和北義城市帕多瓦 Padua。

羊腸絃的繁瑣製程絕對不下蠶絲絃:從溫體的羔羊身上取下約五十呎、還是熱的羊腸,清洗去脂,以鹼性藥水浸泡並用硫磺氣體燻過後,絞成琴絃並裹上金屬線琴,塗上橄欖油,在日光下曝曬。每條曼陀林用絃至少要兩股,低音提琴的絃要絞上120股羊腸、要把洗好的羊腸拉長並固定長度到堪用要一年左右。

這支影片告訴各位羊腸絃是怎麼做的:

十九世紀時的歐洲小提琴家社群曾流行過一陣使用蠶絲絃的風潮:帝國殖民風潮讓歐洲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文化時,他們發現印度的小提琴演奏者使用的是被稱為中國水絲 Chinese Water-Cord 的絲絃,其耐熱性與抗水性更好,更能應付手汗症那無窮無盡的汗水;但音色相較羊腸絃實在過於薄弱,很快就退流行了。


▲ 高絞 High Twist 版本的羊腸絃,帶黃色半透明的外觀是無金屬外裹的羊腸絃的特徵。

如同蠶絲絃一般,我們會用柔和、豐富、溫暖、細緻、接近人聲這些字眼來形容羊腸絃的音色,但缺點也差不了多少:就算長度固定了也非常容易又被拉長、音量小、嬌貴難以保養、張力易受溫濕度影響而不耐用。但是喜歡的人還是喜歡,外裹金屬絲的改良版羊腸絃,迄今仍是古典吉他,與小中大提琴琴絃上的高級選項,想要擁有溫醇的旋律音色、或是要大量使用 slap 技巧的低音提琴演奏者,也會在高音兩絃 G 與 D 絃上,選用對手指比較友善的羊腸絃。

撰文:江力平(江大)
圖片來源:stringking

?YSOMART 樂手巢樂器商城 9/22~10/6 全站限時免運
?追蹤 YSOMART InstagramFacebook 獲得最新優惠資訊!
?更多「弦線攻略」持續更新中!

如何精準挑絃?先從了解琴絃簡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