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手巢校園講座紀錄】音樂、影像背後的金曲推手-陳建騏

0
772

未命名-1

由樂手巢主辦的校園巡迴講座:『靠』音樂怎麼吃飯:我的音樂職人之路,於今年三月正式展開,邀請到各個音樂領域的資深樂人進入校園,希望帶給有志從事音樂產業的同學更多啟發。

3 月 16 日校園講座邀請到擁有資深配樂與音樂製作經歷的「陳建騏」,從自身接觸各個音樂領域的工作經驗,分享「靠音樂吃飯」的人生。(以下為講座內容記錄)

【從模仿開始】

學習這件事是從模仿開始的,這與音樂工作有很大的關係,模仿並非抄襲,而是因為喜歡;如果喜歡巴哈,聽了很多他的音樂,多年後當你在彈鋼琴時,一定不自覺會有巴哈的影子在裡面,這並不是錯,因為你沒有要刻意抄襲或模仿,那將成為你音樂的基礎與養分。

【編曲開啟的音樂之路】

許多人對陳建騏的印象在流行樂界,其實他是由劇場配樂出身,曾和無數的劇團合作,進而延伸觸角至廣告、電影與流行音樂。他從高中開始玩樂團(鍵盤手)、並加入話劇社,第一次導戲時要幫忙製作配樂,由於劇情適合以古典樂為配樂,他買了卡帶回來試聽,卻發現音樂一下,就把故事的情緒說完了,驅動的觀眾變成音樂本身,演員無所發揮,因此他開始嘗試用鋼琴創作。

當完兵後,陳建騏因緣際會下在周華健的工作室彈琴,開始接觸編曲。作曲和編曲是完全不同的,即便只是拿起手機,又唱又哼完了一首曲子作曲就是完成,而決定用哪種方式呈現音樂即是「編曲」。周華健相當注重編曲,過程中必須有各種版本,要有抒情、或快步的節奏感,他也因此學到許多編曲和唱片製作的經驗,同時接了許多影視、劇場配樂的工作。

55

2003年,陳建騏擔任幾米音樂劇《地下鐵》音樂總監,音樂劇獲得眾多好評,並發行原聲帶,讓大家將音樂劇視為音樂產業的一部分,爾後他曾擔任樂手、音樂製作人與SONY音樂總監;另一個轉捩點在2016年,他成立「好多音樂」,旗下有魏如萱、柯智棠、詹森淮…等創作歌手,邁向經營音樂品牌的道路;因多元化的音樂事業發展,在個別專業上皆有不同需求,陳建騏仍不斷地學習如何與各式各樣的人溝通。

「藝術」並沒有客觀角度,比賽、獎賞對他來說則是評審的主觀喜好;溝通音樂時討論音樂的好壞並不成立,或許你不看好的音樂卻在市場上非常成功,這都是主觀想法,因此音樂在溝通上非常重要。

【配樂:以音樂描繪畫面】

《地下鐵》可以說是幾米筆下色彩最繽紛的作品,講述的卻是一個盲女的故事,陳建騏認為幾米要表達的是:世界在盲人眼裡是更加繽紛的,因為他們對世界的構成有更多想像;可以從這個角度開始思考,怎麼樣的音樂感覺是五彩繽紛的?節奏、速度、類型、頻率,思考如何用音樂描述光線。

「這無關技術而是感覺,當你對畫面、歌詞、故事有獨特的想法,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音樂和呈現方法,歌手的聲音也要考慮進去。」

做廣告配樂時,歌曲通常是較短的英文歌,是由於若使用中文歌當廣告歌容易使觀眾分心,因此通常是以英文歌做為背景;做電影配樂時,對於戲本身的看法與配樂主題都很重要,場景主題不一定是旋律,可能是節奏或任何聲響,把音樂拆成頻率和速度,如:高頻(快樂、光明)、低頻(黑暗、懸疑)、快速、慢速…感受音樂呈現的不同感覺。

666

【音樂總監&製作工作分享】

陳建騏的職稱中文叫做「音樂總監」,英文稱為「A&R(artist and repertoire)」-藝人與發展總監,這項工作要決定公司要簽什麼藝人,以代表公司形象。如果品牌形象與想法非常專一,可以專注在同樣類型的宣傳和企劃;但國際公司比較困難,因為收入少會無法讓公司運作,必須選擇市場較大的音樂人。

歌手負責寫歌,A&R則篩選歌手想傳達的訊息,給予創作建議,也要幫忙想收歌、找詞曲版權公司;而製作人像是導演,不一定要會樂器但要對歌有感覺(品味),並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可以和歌手溝通、說服他們接受不同的表現方式。

陳建騏希望藉由自身經驗,告訴同學如果想從事音樂行業,要把眼界的範圍擴大,像是遊戲、電影、各種媒體都需要聲音的搭配,了解工作的不同面向,才有機會接觸更多音樂工作。

 

文字記錄/整理:台灣藝術大學、Yeida/樂手巢編輯部

更多樂手巢校園講座紀錄都在 —> ysolife.com

【樂手巢校園講座紀錄】以音樂作為溝通語言-劉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