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到底死了沒?讓Paul Reed Smith來告訴你

0
606

▲圖片來源:Guitar Player

近期媒體上充斥著「吉他已死」的悲觀論點,從2017華盛頓郵報上的報導所引發的論戰,加上像Eric Clapton這樣的名人無端地捲入這個討論,一直到最近GibsonGuitar Center相繼陷入財務危機,讓全世界的音樂、尤其是吉他愛好者幾乎陷入焦慮的狀態。然而在這個「吉他末日說」當道的時刻,還有人挺身為了捍衛這個對吉他手而言,其重要性僅次於老婆與女朋友(或男朋友,這樣講是避免被打,因為吉他愛好者心裡都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的樂器努力奮戰著,這個人就是吉他大廠PRS的創辦人Paul Reed Smith。

樂器產業當中不乏非常聰明的從業者,而Paul Reed Smith不管在音色、吉他、以及音樂創作這些主題上,從不退怯於提出他一貫帶有挑戰性、教育性、以及啟發性的想法;並且經常用著帶有點狂、嗆、直接的語氣來表達。以下便是他分享對吉他現況相當機敏的觀察與想法,我們就來看看Paul Reed Smith怎麼說:

▲圖片來源:PRS官網

PRS如何確保吉他的業務維持強勁的成長?

你一輩子買過多少吉他?有些吉他不值得你所付那麼多錢嗎?我的經驗是吉他市場不是個死的市場。人們只是對花錢這件事變得非常謹慎。如果(價錢)真的有差的話,連50塊他們都會爭。不過當他們覺得某個東西有價值時,他們會把錢掏出來。

我們與PRS的經理們開品質會議的時候,我第一個問題是:「吉他手花了這個錢是值得的嗎?」每次你這麼做,所有的難題都解開了。這麼說好了,Prius(Toyota 的電動車)賣了多少輛?生意是好到不可置信!當汽車的銷售很糟的時候,人們在Toyota的經銷商排隊等著買Prius。人只是要求錢要花得有價值。

所以我相信錢以及想買吉他的慾望都在。比方說,我跑去骨董琴展售會(vintage-guitar show),參加的人爆滿,但是沒有人想要賣琴。然後出現一把正1957年的Fender Strat 售價2萬美金,我這輩子從來沒看過一疊疊白花花的百元美鈔用這麼快速度掏出來!那時候我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每個人都在觀望,而且正等待著對的東西出現來喊價。

▲圖片來源:PRS官網

你認為這些在觀望的人是否有點因為太多資料而裹足不前,因為他們再找到「對的東西」前要先吸收這些資訊?

有可能。外在資訊真的太多。以前只有12 個吉他品牌,而現在有大概450 個。人們已經無法知道現在到底情況怎麼樣。他們無法穿越這些資訊的泥淖,不過我發現即使人們得到資訊的方式已經改變,但對吉他的熱愛卻沒有變。我去各地拜訪的時候,會與急切想要資訊的人談話。他們一點都沒有失去興趣的樣子。事實上,我們有人掛在PRS的網站上把網站當作「止痛劑」。他們想要真實的溝通。有時候,我會上去看著那些討論,只為了在每天工作結束時讓我可以感覺好一點。

所以,這是不是有點像是回到這句古老的格言:「建造一個更好的捕鼠器」?(意指更能吸引消費者)

當我們發行一個產品時,跟每個產業內的人一樣我們會摒住呼吸,因為市場可能會「接受」或「不接受」。

過去九年效果器的熱潮下,人們買了很多效果器。現在,我真心地相信人們會再度有興趣擁有吉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奮戰回應贏得市場。我們的594是我們的奮戰回應,Starla是我們的奮戰回應,S2是我們的奮戰回應,Mira是我們的奮戰回應,在Custom系列的改變是我們的奮戰回應,新的SE系列是我們的奮戰回應。我們一定要把對的產品放出去,因為一台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擴大機、效果器、或是吉他一定賣得出去。

————

以上是Paul Reed Smith本人的看法,不知道各位同不同意?或是這麼說吧,不知道你還相不相信?

熱愛吉他與吉他音樂超過30年的我,我相信。

文字:Steve

資料來源:guitarplayer

吉他是否走到了盡頭?─Eric Clapton說話了!?

前一篇文章脫離肺癌威脅!滾石吉他手Ronnie Wood:要堅強、保持樂觀!
下一篇文章Radioheads御用設計師處女作,《The Bends》攝魂CPR人體模型
我是個吉他手,而且是個對「Tone」很講究的吉他手。 「Tone」是音色,器材面代表樂手使用的器材所產生出來的音色,技巧面包含樂手對器材的知識,讓他/她可以用現有的器材,調出想要的「Tone」;樂手利用純熟的彈奏技巧,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音色。 「Tone」也是色調,居家裝潢,或是個人搭配,色調的調和與衝突都會創造出效果;「Tone」同時代表情緒,high tone時情緒昂揚,彷彿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情緒低落時,人會無精打采,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多了解「Tone」,進而能控制它,而不是為它所左右。 「Tone On Tone」, 它原是一種同色調搭配的方式,但我想要傳達的是,在我有興趣與熟知的領域,透過知識、經驗、與心得的相互分享,提升我們控制或創造我們想要創造出效果的能力,讓我們與身邊的人都能總是情緒高昂,愉快的面對生活、控制生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