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音樂的50種樂器》古典流行通吃的音色百寶箱-合成器

0
4345

二十世紀後半葉,電子音樂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從古典樂到流行音樂,電子音樂對於各個領域的音樂都產生巨大影響。自1930到1950年代,在電子音樂進行的各種實驗進而讓合成器(Synthesizer)誕生,合成器就是利用電子電路製造包羅萬象的聲音。音樂世界就此大不同。

▲Minimoog Model D 合成器。圖片來源:Moog Music。

兩種路線,殊途同歸

1930年代,李昂‧泰雷明(Léon Theremin)和莫里斯‧馬特諾(Maurice Martenot)兩位電子樂器先驅展示了如何用電子電路製造樂音。他們發明的泰雷明琴電音琴都各自擁有獨特的聲音表現,但那些聲音詭異的特質使得適用範圍相當狹隘。儘管如此,這些樂器仍展示了電子學具備製造聲音效果的潛力,二戰後,其他樂器先驅們相繼開發電子樂器的潛力,設計多款能模仿各色器樂聲音的合成器。

▲泰雷明琴(Theremin)是演奏方式和音色都十分特殊的早期電子樂器。

部分利用振盪電路製造樂音的最先進產品,來自1950年代的德國。位於科隆的德西電視公司電子音樂工作室中,物理學家梅爾-耶波勒(Werner Meyer-Eppler)、音響工程師兼作曲家羅伯特‧拜爾(Robert Beyer)與作曲家艾麥特(Herbert Eimert),共同開發出只透過電子設備製造聲響的音樂形式。除了這三人組,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也設計了一套以不同連接方式組合的複雜電路,其實便是一個巨大且可整合不同電子模組的合成器,創造出千變萬化的聲音。

在法國,另外一群音樂家和技術人員專門開發磁帶性能。他們利用位於法國巴黎的法國廣播電視公司(RTF)的廣播設備錄下了各種聲音(不只是樂音),並以許多有趣的方式重疊拼接、以不同速度或是倒序播放等方式處理聲音。這類取材既有聲音或「具體」聲音制成的音樂,他們戲稱為「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具體音樂混合所有自然界的聲音、人聲、器樂聲與電音,所有素材可以逕行任意結合,不顧一般和聲或節奏等音樂理論。

▲磁帶:1935年,第一代商用錄音機在德國率先登場;它擁有良好音質,也自前一代磁記錄機(或稱鋼絲錄音機)邁進了一大步。因磁帶剪輯容易,很快便獲得廣泛應用,作曲家不久後也跟著發掘它在創作音樂的用途。圖片版權:© DRs Kulturarvsprojekt | Creative Commons

儘管一開始兩條電子音樂路線看似對立,但此情況並未維持很久。不久後,作曲家便讓技術合流,使用如濾波器(filter)、迴響器(reverberation unit)與混音器(mixing desk,或稱調音臺)等設備;濾波器可選定並濾掉聲音中的某些頻率,混音器則可混合各種訊號再留存於磁帶。演出時需要播放磁帶,有時也會結合現場樂器演奏。

合成器與現代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早年使用的聲音製造設備體積龐大、造價昂貴、特別訂製,且仰賴真空管之類的元件,真空管不僅占空間,運轉時還會發熱。所幸隨著電晶體的來臨一切幡然改觀,自1965年美國工程師羅伯特‧穆格(Robert Moog)開始製造小型合成器,並量產且上市販售,馬上吸引了當時的流行音樂與搖滾樂樂手的注意。1967年,滾石合唱團(Rolling Stones)的〈2000 Light Years From Home〉與門戶合唱團(The Doors)的專輯〈Strange Days〉都是第一批率先採用合成器的嘗試。

▲Minimoog 是Robert Moog 改良發明的新式合成器,並持續受到音樂人愛用。

▲電子合成器之父 Robert Moog:「我從不擔心音樂家會被合成器取代;因為你必須先是位音樂家,才能以合成器創作。」

想知道更多有關樂器演進的歷史趣聞,請見《改變音樂的50種樂器》專書。

《改變音樂的50種樂器》

作者:Philip Wilkinson

出版社:積木文化

積木文化 CUBE PRESS

創立於1999年,深度經營生活風格類圖書,從品飲、料理、設計、工藝、繪畫、藝術、時尚、收藏,到心理、健康、社會趨勢、大眾科學等,致力於結合專業知識與視覺美感,帶給讀者最有質感的閱讀生活。

文字整理:勃特/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提供:積木文化授權轉載

※本文經積木文化授權提供,請勿任意轉載